Zhang Oriental Medicine Zhenguo Zhang, L.Ac., 302 393 1431, Office: 14614 Coastal Hwy, Milton, DE 19968
  • Home
  • Acupuncture
  • Chinese Herbs
  • About Us
  • FAQs
  • 中文

   欢迎您访问张振国中医生的网站!


张振国中医生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原齐鲁医学院 ),具有二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拥有Delaware 中医和针灸行医执照,以精心服务病人为宗旨,欢迎Email,电话及到诊所咨询。

电话:302 393 1431
Email: AcupunctureDE@gmail.com
诊所地址:14614 Coastal Hwy, Milton, DE 19968

网站地址:www.GoChineseMedicine.com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
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
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在国际上,
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最近,一项有关针灸的新研究——迄今为止最严格和详细的治疗分析——表明,针灸能缓解偏头痛、关节炎和其他形式的慢性疼痛。这一发现为这项古老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估计每年大约有300万美国人接受针灸治疗。新的研究超过五年之久,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资助,分析的早期研究数据涵盖近1.8万名患者。研究人员已经把结果发表在《内科学文献》(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表明针灸在骨关节炎、偏头痛,以及慢性背部、颈部和肩部疼痛的患者中,治疗效果优于安慰治疗和标准护理。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
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
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
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
辩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辩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中医主要治疗方法 
中药 
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

针灸 
针灸按人体十四体表
经脉循行常用穴位针灸,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十四经脉为: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拔火罐
 
拔火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借火热的作用,使罐中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的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瘀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把上述治疗方法割裂开来,或者以一种经典理论(如六经辨证)来限制和阻止其它医学理论的发展,都是非常错误和不得人心的。


望闻问切 一、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
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二、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① 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② 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① 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② 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三、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现在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四、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
切脉,余未备述。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
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传统医学巨著。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
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
南阳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
药学专著。


美国
 随着针灸在美逐步合法化,中国传统医学在美国的发展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美已有2500余名有执照的针灸师,从事针灸医疗工作的达万余人。1989年全美与针灸有关人数增至2万人。
目前仅
加州有执照针灸师己达8600人(这些针灸师64%是本科大学毕业生),诊所800多家。目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研究项目有200多项,所治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过敏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数十种,特别是中药、针灸治疗艾滋病出现了较好苗头而很受关注。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
近年来,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花费60亿美元用于营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拓展。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
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

维基百科关于中医的内容:

中医学是一种起源于
中国,以古代中国汉民族的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而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相似观(取象比类)、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1][2] [3][4][5] [6]。中医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医也指“中医药学科的专业职业队伍”,即中医师[1]。

法律监管

美国美国目前有大约三万多名执照针灸师(部份州份称为针灸医师或东方医学医师),五千多名西医师另外获得应用针灸执照。美国有严格的针灸执照发放制度,但由于美国实施联邦制,各个州份均各自有当地的法律,监督针灸师执照的发放。因此,各个州份的执照发放的要求都不一样,但一般都要求申请人,在美国高教部认可的针灸或中医学校学习针灸的相关课程,由1700到4000学时不等,以及一般要求拥有950小时的临床实习经验,方可获允许参加针灸执照考试。另外,各个州份一般都要求针灸执照的持有者,于每年或每两年为其针灸执照续期,否则其针灸执照将会被除消。针灸执照续期的手续,除了包括更新资料外,还要求针灸师提供持续进修的证据,一般都要每年数十个小时的专业持续进修课程,方可获得续期。

没有持有有效执照,而又宣称为专业针灸师,又或者提供中医治疗,是刑事罪行。违例者会面对监禁和罚款。

 “针灸师”与“中医师”直到2012年,美国有六个州份没有法律监管中医,一般称为“东方医学(Oriental Medicine)”又或“针灸学(Acupuncture)”,包括阿拉巴马州、堪萨斯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奥克拉荷马州、怀俄明州。
[14]在有法律监管中医的州份当中,加州是美国首个州份立法监管“针灸学”,早在1976年加州便开始向针灸师发放专业执照[15]。

但值得注意,在英文中的“针灸学(Acupuncture)”或“针灸师(Acupuncturists)”一词,意思等同于“中医”和“中医师”。以首个州份立法监管针灸学的加州为例,跟据《商业和专业条例(Business and Professions Code)》第4937条,“针灸师”是指为改善、保持和复原健康,而提供针疗、电力针疗、中式按摩、穴位按摩、灸疗、拔罐、呼吸技巧疗法、运动疗法、热疗、冷疗、磁力疗法、营养学疗法、饮食疗养、草药疗法、植物疗法、动物疗法、矿物疗法、膳食补充疗法等治疗的专业人员
[16]。所以,美国的“针灸师”就是“中医师”。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针灸临床研究报告的回顾与分析》的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针灸治疗病症的范围及疗效,具体如下:

1、已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明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疾病、症状有:
放疗和/或化疗的不良反应
过敏性鼻炎(包括花粉病)
胆绞痛
抑郁症(包括抑郁性神经症和中风后的抑郁症)
急性细菌性痢疾
原发性痛经
急性胃脘痛(消化性溃疡、急性和慢性胃炎、胃痉挛)
面部疼痛(包括颅颌功能紊乱)
头痛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
引产
膝关节疼痛
白细胞减少症
腰痛
胎位不正
妊娠呕吐
恶心和呕吐
颈部疼痛
口腔疼痛(包括牙齿疼痛和颞颌关节功能障碍)
肩周炎
术后疼痛
肾绞痛
类风湿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
扭伤
撞击
网球肘

2 、已初步证明针灸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的疾病与症状有:
腹痛(急性胃肠炎或因胃肠痉挛引起的)
寻常痤疮
酒精依赖和解毒
贝尔氏麻痹(面瘫)
支气管哮喘
癌症疼痛
心脏神经官能症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胆石症
竞争压力症候群
闭合性颅脑损伤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耳痛
流行性出血热
流鼻血(狭义,不含广义或原发性疾病)
结膜下注射引起的眼痛
女性不孕
面肌痉挛
女性尿道综合征
纤维肌痛和筋膜炎
胃动力功能障碍
痛风性关节炎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
带状疱疹(人(阿尔法)疱疹病毒3 )
高脂血症
卵巢功能减退
失眠
分娩痛
哺乳不足
非器质性男性性功能障碍
梅尼埃病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神经性皮炎
肥胖
鸦片、可卡因和海洛因依赖
骨性关节炎
内视镜检查引起的疼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疼痛
多囊卵巢综合征(斯坦-综合征)
儿童气管拨管后
术后恢复期
经前期综合征
慢性前列腺炎
瘙痒症
神经根疼痛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原发性雷诺氏综合征
下泌尿道复发性感染
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反射性)
尿潴留(外伤)
精神分裂症
药物性唾腺分泌过多
干燥综合征
喉咙痛(包括扁桃体炎)
急性脊椎疼痛
颈部僵硬
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
肋软骨炎
烟草依赖
抽动—秽语综合征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尿路结石
血管性痴呆
百日咳

3、其它传统疗法难以奏效,且个别针灸临床对照试验报告有效,因此针灸值得一试。这样的疾病与症状有:
黄褐斑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病变
色盲
耳聋
弱智
肠易激综合征
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性膀胱
慢性肺心病
小呼吸道阻塞

4、在提供了特殊的现代医学知识和足够的监测设备的条件下,可以让针灸医生尝试的疾病与症状有:
呼吸困难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昏迷
婴儿惊厥
冠心病心绞痛
婴幼儿腹泻
儿童病毒性脑炎后后遗症
渐进的和假性延髓麻痹


New York Time 关于针灸研究的最近报道:
Acupuncture Provides True Pain Relief in Study

By ANAHAD O'CONNOR October 19, 2012

研究发现针灸确实能缓解慢性疼痛

ANAHAD O'CONNOR 报道 2012年10月19日

A new study of acupuncture - the most rigorous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to date - found that it can ease migraines and arthritis and other forms of chronic pain.

一项有关针灸的新研究——迄今为止最严格和详细的治疗分析——表明,针灸能缓解偏头痛、关节炎和其他形式的慢性疼痛。

The findings provide strong scientific support for an age-old therapy used by an estimated three million Americans each year. Though acupuncture has been studied for decades, the body of medical research on it has been mixed and mired to some extent by small and poor-quality studies. Financ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nd carried out over about half a decade, the new research wa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earlier research that involved data on nearly 18,000 patients.

这一发现为这项古老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估计每年大约有300万美国人接受针灸治疗。虽然针灸已经被研究了数十年,但大多是小型低质量的研究,因此使这类医学研究陷入混乱。新的研究超过五年之久,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资助,分析的早期研究数据涵盖近1.8万名患者。

The researchers, who published their results in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found that acupuncture outperformed sham treatments and standard care when used by people suffering from osteoarthritis, migraines and chronic back, neck and shoulder pain.

研究人员已经把结果发表在《内科学文献》(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表明针灸在骨关节炎、偏头痛,以及慢性背部、颈部和肩部疼痛的患者中,治疗效果优于安慰治疗和标准护理。

"This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subject for a long time," said Dr. Andrew J. Vickers, attending research methodologist at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in New York and the lead author of the study. "But when you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he right way, as we did, you get very clear answers.

“长期以来,这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主诊研究方法论学者、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德鲁·J·维克斯博士(Dr. Andrew J. Vickers)这样说:“但一旦你像我们这样正确解答问题,答案就非常明晰了。”

"We think there's firm evidence supporting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我们认为,有确凿的证据支持针灸能治疗慢性疼痛。”

Acupuncture, which involves inserting needles at various places on the body to stimulate so-called acupoints, is among the most widely practiced forms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he country and is offered by many hospitals. Most commonly the treatment is sought by adults looking for relief from chronic pain, though it is also used with growing frequency in children.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estimates, about 150,000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went acupuncture in 2007.

针灸,即将针插入身体不同部位刺激“穴位“的方法,是美国最常见的替代医疗(也称非主流医疗)形式,很多医院都提供这项治疗。使用这项治疗最多的是慢性疼痛的成人患者,但儿童应用也越来越多了。根据政府的估计,2007年大约有15万名儿童接受了针灸治疗。

But for all its popularity, questions about its efficacy have long been commonplace. Are those who swear by it experiencing true relief or the psychological balm of the placebo effect?

但是,虽然针灸治疗非常流行,关于其有效性的疑问也很普遍。那些声称自己疼痛缓解的人,是否只是被安慰剂效应吻了吻心灵?

Dr. Vickers and a team of scient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 England, Germany, Sweden and elsewhere - sought an answer by pooling years of data. Rather than averaging the results or conclusions from years of previous studies, a common but less rigorous form of meta-analysis, Dr. Vickers and his colleagues first selected 29 randomized studies of acupuncture that they determined to be of high quality. Then they contacted the authors to obtain their raw data, which they scrutinized and pooled for further analysis. This helped them correct for statis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allowing them to reach more precise and reliable conclusions about whether acupuncture actually works.

维克斯博士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团队——英国、德国、瑞典和其他地方——在多年的数据中挖掘出了答案。以往常用的荟萃分析是将之前的研究结果或结论平均化,但这不够严谨。维克斯博士及其同事首先选出了他们认为质量较高的29个关于针灸的随机研究,然后联系作者得到了原始数据,再进行仔细检查和采集。这使他们避免了之前研究的统计学和方法学问题,从而对“针灸是否有用”得到了更精确可靠的结论。

All told, the painstaking process took the team about six years. "Replicating pretty much every single number reported in dozens of papers is no quick or easy task," Dr. Vickers said.

总之,这个艰苦的过程花费了团队大概6年时间。“几十篇论文中几乎每个数字都抄一遍真不是个快速简单的任务,”维克斯博士说。

The meta-analysis included studies that compared acupuncture with usual care, like over-the-counter pain relievers and other standard medicines. It also included studies that used sham acupuncture treatments, in which needles were inserted only superficially, for example, or in which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needles that covertly retracted into handles.

这次荟萃分析包括了比较针灸与常规护理的研究,如非处方止痛药和其他标准药品。它也包括了伪针灸安慰治疗,比如针刺入得非常浅,或者对照组患者的针会缩回手柄内。

Ultimately, Dr. Vickers and his colleagues found that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about half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true acupuncture reported improvements, compared with about 30 percent of patients who did not undergo it.

最终,维克斯博士和他的团队发现,在治疗结束时,接受真正针灸治疗的患者约有一半报告有改善,而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约有30%有改善。

"There were 30 or 40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volved in this research, and as a whole the sense was that this was a clinically important effect size," Dr. Vickers said. That is especially the case, he added, given that acupuncture "is relatively noninvasive and relatively safe."

“在全球,有30到40位研究者参与了此项研究,总体来说感觉这是个具有临床重要效应的规模。”维克斯博士说。他补充说,考虑到针灸“是相对非创伤性和相对安全的”,这一点尤为重要。

Dr. Vickers sai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people undergoing the treatment are getting more than just a psychological boost. "They're not just getting some placebo effect," he said. "It's not some sort of strange healing ritual."

维克斯博士说,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治疗的患者不仅仅获得了心理上的鼓励。“他们不仅获得了安慰效应,”他说,“这不是什么怪异的治愈仪式。”

In an accompanying editorial, Dr. Andrew L. Avins, a research scientist at Kaiser Permanente who focuses on musculoskeletal pain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wro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ntional medical care "and the world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mains ambiguous." But at least in the case of acupuncture, he wrote, the new study provides "robust evidence" that it provides "modest benefits over usu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iverse sources of chronic pain."

凯萨医疗机构(Kaiser Permanente)专事研究肌肉骨骼疼痛和预防医学的研究科学家安德鲁·L·埃文斯博士(Dr. Andrew L. Avins)在文后的编者按中,把传统医疗保健与“补充和替代医学世界” 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含糊不清”,但他写道,至少就针灸而言,新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相比常规治疗,针灸对于不同原因慢性疼痛的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益处。”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2年9月11日。

翻译:Skandha

©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Web Hosting by iPage